1924

名校教授进校园,助力梦想零距离

——同济大学走进青岛一中

(2025-03-19)


为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提升学生科学素养,树立学生远大理想。3月14日,同济大学教授潘钻峰到青岛一中作题为“AI for SEE--人工智能在科技、工程、教育领域的现状及前景”的科普讲座。高二年级部分学生参加。讲座由高二年级主任吴正超主持。

讲座开始,吴主任向同学们隆重介绍了潘教授,并叮嘱同学们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用心感受,提升素养。潘教授以时间为轴,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人工智能(AI)的发展历程展现了人类对智能本质的持续探索。自1936年图灵机理论奠定计算基础,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确立学科框架以来,AI 技术经历了从符号逻辑到联结主义的范式转换。2006年深度学习的突破标志着智能革命进入新纪元,通过卷积神经网络(CNN)、循环神经网络(LSTM)等创新架构,AI在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2016年AlphaGo战胜围棋冠军,2020年AlphaFold2破解蛋白质折叠难题,2022年ChatGPT引发自然语言处理革命,标志着AI从专用智能向通用智能加速演进。当前,以GPT-4为代表的大模型通过"预训练+微调"范式,结合人类反馈学习(RLHF)技术,在对话交互、内容生成等领域展现出类脑智能特征。值得关注的是,AI技术发展伴随能源消耗剧增,与人脑高效能处理形成鲜明对比,推动学界探索神经形态计算等新型架构。在战略层面,全球主要经济体将AI列为科技竞争焦点,我国正通过"揭榜挂帅"等机制突破核心算法与算力瓶颈,推动AI与医疗、教育、智能制造等领域深度融合,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讲座过程中同学们积极回应,互动热烈,不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在交流互动环节,潘教授耐心听取了同学们的提问,耐心进行了解答。

本次科普讲座是青岛一中“名师进校园”系列活动之一,旨在分享前沿理论,拓宽师生视野。潘教授的讲座为青岛一中的学子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名校的窗口,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学习和了解AI的热情,让大家真切感受到AI在实际生活中的巨大作用。一直以来,青岛一中高度重视多渠道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致力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多次邀请知名高校的专家到学校开展科普讲座。相信在学校的精心培育下,同学们定能在时代浪潮中成就一中学子的非凡人生!

6ed778de5bbe1182237d774d408a42282fecafec1e86c24aeb79d7696405ecad664540661287890d384a12130bfd7e6beae3f484519e8141579f1dd62a19

专家简介:

潘钻峰,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同济大学新型能源系统基础设施研究院执行院长。主要从事智能建造、核能基础设施等研究工作。主持国家级重点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作为项目联系人和子课题负责人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并参与了一些重大工程结构的分析与咨询研究工作。主编中国工程建设协会标准2部,参编上海市建设标准、中国工程建设协会标准6部,曾获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20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3年度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一等奖、2019年度中国钢结构协会科学技术特等奖和2019年度中冶集团科学技术一等奖各1项,入选上海市东方英才计划、香江学者计划,现为核工业教育学会工程建造分会副会长、《工业建筑》期刊编委。

撰稿:吴正超

复核:于贤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