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谈“政德”
(2018-03-19)3月10日,习近平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他在会上所作的重要讲话,相当于为党员干部上了一堂“政德课”。新华社《学习进行时》推出文章,与您一起学习。
3月10日上午,习近平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在讲话中他着重谈到了一件事——政治生态,并系统地阐释了“政德”。
习近平的讲话如清心剂,如警世钟,颇具新意、深意,值得每个党员干部细读深思。
12个字高度概括政治生态的重要性
在重庆代表团讲政治生态,有很强的针对性。
当下,重庆面临着从政治上肃清孙政才恶劣影响和“薄、王”遗毒,重塑风清气正政治生态的任务。
习近平强调,政治生态同自然生态一样,稍不注意就容易受到污染,一旦出现问题再想恢复就要付出很大代价。
他进一步指出,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是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要求,是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迫切需要,是锻造优良党风政风、确保改革发展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保障。
“政治要求”“迫切需要”“重要保障”,这12个字凸显了风清气正政治生态的政治“含金量”和对改革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讲话中,习近平提出4个“要”,将风清气正政治生态的路径阐释得入木三分。
——要加强教育引导,注重破立并举,抓住“关键少数”,推动各级领导干部自觉担当领导责任和示范责任,把自己摆进去、把思想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形成“头雁效应”。
领导干部注意了,要自觉担当两个“责任”,做到三个“摆进去”,带头形成“头雁效应”。
——要坚持法治、反对人治,对宪法法律始终保持敬畏之心,带头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严格依照法定权限、规则、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做到心中高悬法纪明镜、手中紧握法纪戒尺,知晓为官做事尺度。
第2个“要”就是要求领导干部牢记“戒尺观”,把它作为为官用权的警世箴言、干事创业的行为准则。
——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折不扣得到贯彻落实。
习近平再次强调把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摆在重要位置,以此为纲,使党的各种纪律和规矩“纲举目张”。
——要既讲法治又讲德治,重视发挥道德教化作用,把法律和道德的力量、法治和德治的功能紧密结合起来,把自律和他律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全社会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良好道德风尚,防止封建腐朽道德文化沉渣泛起。
习近平认为治党治国之要,在于“筑起思想道德和党纪国法两道防线”,既要搭得高,也要守得住。
系统阐释“政德”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政德建设无疑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对党员干部的“德”,一直高度重视。而此次讲话着重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政德,则是把政德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突出“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
他高屋建瓴、条分缕析地系统阐释了“政德”的核心要义,即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明大德,就是要铸牢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这是领导干部首先要修好的“大德”。
——守公德,就是要强化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自觉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承诺,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
——严私德,就是要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所有党员、干部都要戒贪止欲、克己奉公,切实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造福于人民。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防止“枕边风”成为贪腐的导火索,防止子女打着自己的旗号非法牟利,防止身边人把自己“拉下水”。
做官先做人,以政德为先。党员干部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其功方能垒土成台。
强调“要多积尺寸之功”
习近平强调,要多积尺寸之功。小事小节是一面镜子,小事小节中有党性、有原则、有人格。要牢记“堤溃蚁孔,气泄针芒”的古训,坚持从小事小节上加强修养,从一点一滴中完善自己,严以修身,正心明道,防微杜渐,时刻保持人民公仆本色。
“尽小者大,慎微者著。”于细微处见精神,于细微处也见品德。抓小节就是立大德。
“慎独、慎初、慎微、慎欲”均有谨慎之意。“独”就是独处;“初”就是第一次、第一关;“微”就是小事小节;“欲”就是欲望。习近平用这4个“慎”,告诫领导干部培养和强化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意识和能力,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
他语重心长地对领导干部说,要管好自己的生活圈、交往圈、娱乐圈,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更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增强拒腐防变的免疫力。
从不起眼的小事做起、抓起,“多积尺寸之功”,方能收“严”“实”之效。
习近平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为党员干部标出了修身立德的制高点,再次彰明了为政为官的底线。
习近平为党员干部上了一堂生动、深刻的“政德课”。“政德”二字,党员干部不可不时时、事事牢记于心,践之于行。
厚立从政之德 多积尺寸之功
《 人民日报 》( 2018年03月13日)
“领导干部要讲政德”“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3月10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代表团参加审议时,细致阐释了立政德的时代内涵,强调领导干部要多积尺寸之功,耐人寻味,给人启迪。
领导干部修好“大德”,意指为官从政者,首先要涵养优良的“政治德性”。对于党员领导干部而言,“政治德性”的核心就是理想信念坚定和党性原则坚强,体现为心中有党、对党忠诚,任何时候都以党的利益为重,以党的要求为先。可以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从政为官的共产党人最大最高的“德”。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出现的种种问题,追根溯源就是丧失了理想信念和党性原则这个最大最高的“德”。总书记强调“明大德”,对于党员领导干部来说,实质上是道出了一个对党“信和不信、忠与不忠”的大是大非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这次把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用“守公德”三个字予以诠释,本质上是强调共产党人“心底无私、天下为公”的人民大众立场,这是共产党人的特有“公德”。70多年前,毛泽东同志在《为人民服务》的演讲中就强调,“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作为共产党员,心无百姓莫为官,心无人民莫从政。所谓为公者,食民之俸,所为其谁?自然是一颗公心,为民所为。“兼覆无私谓之公,反公为私”。自古以来,奸佞之臣多无视国利民福,或持一己之功,或谋一己之利,“无私”非其从政之德,“为公”更非其为政之道。今天,我们强调党员干部要守公德,实质上是警醒我们共产党人,要时刻牢记“为了谁”的根本性问题。
严私德,不仅仅指党员干部要涵养谦虚、善良、诚实、勤俭等普遍性个人品德,更强调要自觉定位和清醒认识党员、干部的特殊社会身份,严格约束自我,时刻警醒自身,始终保持高尚的操守和气节。不仁之事不做、不义之财不取、不正之风不沾、不良之友不交、不法之事不干,把好权力关、金钱关、美色关、亲情关,做到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坦坦荡荡为官。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防止“枕边风”成为贪腐的导火索,防止子女打着自己的旗号非法牟利,防止身边人把自己拉下水,可谓切中当前严私德的要害。事实证明,作为党员领导干部,离自己最近的夫或妻、子或女及其他身边人,是最容易促使或诱导自己破规矩、违法纪的人。
厚立从政之德,要多积尺寸之功。“尽小者大,慎微者著”。于细微处见精神,于细微处也见品德。拘小节就是立大德。骄纵起于奢侈,危亡起于细微。小事小节中有党性、有原则、有人格。常拘小节,多积寸功,关键就看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能不能做到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常怀敬畏之心,始终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自觉防微杜渐,方能得其始终,全其声名。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领导干部的政德当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