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页 /
  • 德育园地 /
  • 成长指导

夺冠!青岛一中荣获品言杯中学生辩论赛全国冠军!

  2024年2月8日,第三届品言中学生华语辩论赛冬季公开赛决赛在线上举行,决赛辩题为“若人死亡有轮回,不需要消除记忆,是一件可喜还是可悲的事”青岛一中辩论队持正方,对阵人大附中朝阳学校与北京育英学校联队,在经过陈词、交锋、自由辩论、总结共56分钟紧张激烈地辩论,最终青岛一中辩论队以10:5的比分夺得此次决赛的冠军,马青照同学获得“全程最佳辩手”称号。

  青岛一中辩论队的品言杯之旅并非坦途,2023年夏天在品言杯夏季公开赛的决赛赛场上,青岛一中辩论队惜败,获得全国亚军。2024年寒假期间,从“当代年轻人更应该注重只争朝夕还是来日方长”到“‘小作文’维权对社会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从“如果九九八十一难最后一难是让唐僧吃肉,唐僧该吃还是不该吃”和“‘渴望得到认可’让人更快乐还是更不快乐”,到“在严肃中坚持戏谑还是在戏谑中坚持严肃更可笑”,7天7场比赛中,队员们对战强队上海中学、上财附中等,教练、带队学长姐和队员们都认真讨论,克服流感发烧、学业安排紧张的困难,努力打拼,在后半程没有模辩的情况下,远在海外留学或准备考研的学长姐们都克服一切困难帮忙模辩。今天的荣誉属于每一个青岛一中辩论人,也仰赖学校这片支持学生活动的沃土。

  撰稿:青岛一中辩论队

   

  队员心得

  上场队员:马青照(2020级应届毕业生,现就读于上海外国语大学)

  太长的故事反而难以挑出最重点的那一部分,所以我打算按时间顺序写写这一段我十八年人生中最平常也最奇绝,最不可思议、却也自然而然的故事。

  小时候的我其实是一个非常内向,不善言辞,上台演讲不敢直视台下的乖乖学生,第一次接触辩论是在高中,青岛一中成为青岛辩论市赛的承办方,我在学术报告厅当场务,青岛一中是那年的冠军,我在台下几乎听完了每场比赛,心里会想:“好厉害啊,会打辩论真的好厉害。”再后来,我也成了台上穿西装的人,开始带着学弟学妹打比赛,也开始参加新一届市赛,从“戏说历史利大于弊/弊大于利”“遇事先处理问题/情绪”“安乐死应该/不应该合法化”,到“应该/不应该告诉孩子世界上其实不存在超级英雄”等等。我们成绩不如去年好,仅仅止步四强,从青岛电视台录制厅离开的那天,六月天下了好大的雨,柏油马路的斜坡一直淌水,天阴阴的,成了我挥之不去的记忆。

  又放暑假了,省赛又来了。我们住进历城二中,领到饭票去吃食堂,在教学楼里找空教室进去模辩,把桌子搬进宿舍方便备赛,从小卖部进购大量零食,然后我们一步步场场双杀全积分打进了十六强,最后大家都有些疲乏,临场也出了些问题,省赛停在了青少年控烟那道辩题,但我从此之后网易云歌单多了《戒烟》这首歌。

  流水账一样的长陈词,读来大概是乏味的,但我相信和我一起亲历这一切的队友们,读完这一切该是欣然。高考,毕业,回校打完第三届品言杯,时间的流逝像一中夏天晚上突然起雾,冬天又忽然消散,大银杏树黄了又绿,小河冻住又化开。刚结束的品言杯,我赢下第一个全国冠军,但因为身在其中很难体会这份荣誉对我究竟带来了什么,就像难以回答辩论给我的人生带来了什么一样。但我相信,感慨与幸福会随着时间累加,我也会在青一辩论队向前的路途中一直与之同列。

   

  上场队员:贾明宇(2020级应届毕业生,现就读于青岛大学)

  决赛公布最后成绩的那天晚上,从一中离开奔波一路回家,那刻我拿着手机站在我家楼下,听到了“10-5青岛一中胜”,整个人脑子就空空的,想着明天除夕要好好睡一觉,想着好多好多与辩论无关的事,但还是在辩论队的群里聊到了凌晨三点,和队友、学长姐一起迎接了大年三十的到来。

  青岛一中辩论队第一个全国赛冠军有我一份,过去的我很难想象自己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不过青一辩论队首先教会我的就是,相信什么时候都有存在胜利的可能。于我而言,辩论队大概是长夜里的第一颗晨星,悲苦时唯一存在的甜蜜,水果腐烂时仍然愿意供给营养的树枝,是一扇连接知识的门,告诉我上一刻的智识始终是不完善的,下一刻的追寻是不能停止的,人的理性是有限的,而世界是无穷的。辩论队教会了我人为什么不能是工具,教会我剥削往往隐而不表,弱者处于苦难之中,人的大脑总会合理自身,理性不可能完全支配感性。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女性主义和建构主义……这些知识让我得以第一次窥见世界的一角,第一次知晓边界的狭隘,承认自己的无知才能踏破囚笼。

  从“后真相时代是否应该积极发声”开始,到“传统文化要靠背诵还是理解”,从“河地融合”它到底融没融合,gap year到底能不能好好过,到“亲戚到底要不要断”,我们打过好多好多辩题,走到今天用了很久很久,真的很感慨这一路的漫长和厚重。常有人说辩论没有用,口头功夫什么都改变不了,立场决定观点注定竞技辩论只是好看,可是真的投身其中便会发现,怎会如此?为了捍卫自己的持方,了解对方更是必要,过程中思考和查证,一次次痛苦劳累的头脑风暴,这些思维推动我们走的更远,看的更广。有人说教育的目的有二,让迷茫的人坚定,让坚定的人迷茫,辩论大概就是前者吧。当你真的决定清晰的站在某个立场,并有能力为捍卫自己的立场而辩驳的时候,因辩论凝聚的一切难道会是假的吗?自由意志的崇高、公平社会的建构、个人幸福的成长、队友情谊的甘甜与苦涩,怎么会是假的呢?永远不会。

  我们用了几代人,从市赛出不了线的队伍成长为得以攫取全国冠军的队伍,离不开任何一个人的努力,早已分别在天南海北的人,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和价值,愿意不顾一切帮扶,是因为每个人的力量才让一支队伍走出这么远。我无比感激青岛一中辩论队出现在我生命中,也希望以后的学弟学妹能够不断前行。

   

  上场队员:孙慕桐(2022级学生)

  “谢谢主席,大家好!”回想起前段时间刚结束的比赛,好像每一帧画面都还能清晰地浮现眼前,无论是每晚“极限出论”,还是上午打完模辩就要马不停蹄地写稿,亦或是下午正赛后的片刻空闲,“特种兵式”备赛方式很容易让人忘记时间,就好像我一直被人推着走,不必思考路途与终点,突然某个时间大家一起欢呼庆祝我们摘下胜利的桂冠,回头看,自己其实已经走过很长一段路了。还记得去年夏天我们惜败的大决赛,赛前我们准备了两条路径,一条相对功利主义,另一条不够功利但更贴近我们真正想表达的东西,但是每一次青岛一中辩论队选择存在主义的路径放弃功利主义的路径时,我们都会宿命般输掉那场至关重要的比赛。那次,我们还是选择了后者,不巧也输掉了比赛。在今年,我突然理解了那个选择,在我们毅然选择它的那一刻,输赢就不重要了。这种看上去没有必要甚至略显幼稚的执念,恰恰守护我们避免在湍流中磨去棱角忘记自己的形状,这也是我最初在还没进辩论队时对辩论最美好的想象。

  说回今年,真的非常非常开心和学长姐一起打比赛,可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向他们学习,还记得讨论第一道辩题的时候我们试想了无数条路径最后还是绕回原点,但也正是这些看上去很无用功的路径才能加深我们对整道辩题的理解。我最喜欢的一道辩题是探讨“九九八十一难最后一难是吃肉,唐僧要不要吃”,有一个点令我印象深刻——在取到经前经书很重要,取到经之后经书就已经不重要了,辩论也是如此,比赛前输赢很重要,打完比赛后输赢就已经不重要了,我们存在于每个瞬间,过程是要大于结果的,所以我在决赛前紧张得像要溺水,但是真正等待结果时反而松了一口气,我很想赢,但输了也没关系。当然最终圆满的结果还是非常令人开心的,就好像做了个拿冠军的白日梦,醒来发现梦成真了,感谢青岛一中辩论队给我美梦成真的机会,感谢所有老师和学长姐的包容与指导,祝一中冠军队做大做强,取得更多优异的成绩!

   

  上场队员:郭金珲(2022级学生)

  辩论的整个过程与学习是一样的,先查询资料,在整理资料并把它化成论点,然后表达出去。因此,辩论在我的课业学习上也带给了我一些回馈,也拓展了我的知识面。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常常把目光放在课业上,休息时也是在玩耍,对一些深刻议题的关注很少,而辩论就是一个了解的途径。在这里,我初步认识到社会学、哲学、心理学的知识,在逐渐成熟的青春期接触这些议题,对我们人格的塑造是有很大帮助的。

  对于青岛一中辩论队的首个全国冠军,我首先要感谢的是李琦老师,无论是她丰富的学识,还是负责的敬业精神,都对我们辩论队的发展功不可没,虽然她有时在我们表现不好的时候会严厉批评,但是这对队员的进步来说不可或缺;其次是我们的学长姐,他们每个人都很厉害,没有他们这次比赛单凭我们必然寸步难行;最后要感谢我们自己,七天七场比赛就算发高烧上场也坚持到了最后,这座冠军奖杯也是给我们自己最好的礼物。愿青岛一中辩论队蒸蒸日上!

   

  带队学长:郭子祥(2019级学生,现就读于中国地质大学)

  终于拿到了属于青岛一中的第一个全国冠军!站在小小山坡上向后回望,惊讶地发现我们好像已经走过了很长的一段路。

  高一时,我们班拿下了校赛冠军后我就顺利加入了辩论队。老实讲,在高中坚持打辩论比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没有一个高二的学生敢说占用学习和复习的时间不会给他带来压力;作为代表一中出战的队员,也没有谁想要输掉任何一场比赛;备赛仅用一节晚自习时间往往是不够的,在全校放学之后再一起讨论许久是常有的事。面对学业的压力、家庭的压力,能让人在痛苦中坚持的也许就是几个人经过翻来覆去讨论,迸发出的灵感、共鸣和幸福。最终我们在青岛市高中生辩论赛决赛中以一票的优势胜出,接下来的记忆已经在喜悦和茫然里模糊了,恍惚间我们起立欢呼、拥抱,向全场鞠躬致意,和对面的辩手依次握手,捧起奖杯和奖状,招呼全队一起合影留念,然后坐上了回青岛一中的车。在车上大家兴奋地讨论着刚才的比赛,我的眼泪却止不住地流。

  再次回到一中我已经是大学学长,今年学弟妹们的状态奇佳,一路过关斩将,在大年二十九的夜晚,得到了属于青岛一中的第一个全国冠军。看到学弟学妹们在群里面激动的文字,听到教练尽量保持冷静但难掩兴奋的声音,我想起高中时代和我一起在辩论场上一同并肩辩论的挚友们,现在有的加入了自己大学的校队,忙于在大学辩论队里发光发热;有的有了自己人生新阶段中新的目标,已经很久没有在辩论场上发过言了。但即使现在我们天各一方,可曾经一起迸发过的热情不是假的,一起拥有过的友情不是假的。每一届的学长学姐和学弟学妹们,都有独属于自己的辩论故事,有着每个人专属的高光时刻,也许也有着各自在辩论场上的得意与失意。没人不想亲手捧起一座冠军奖杯,可是比起荣誉和聚光灯,也许大家在假期里一起狂饮咖啡讨论辩题的时光更加珍贵,也许我们深夜在微信通话和腾讯会议中抛洒的点子更熠熠生辉。

  青岛一中辩论队的活跃队员们现在已经是“六代同堂”,来自六个不同年级的朋友们,因为对辩论的热爱,不论当下生活中手头有什么自己的任务,在备赛期仍会尽自己所能抽出时间和大家聚在一起出一份力,这是无论是谁都会为之动容的浪漫与真诚。我想,一支以“得到冠军”作为最高价值排序的队伍,不见得总会有美满的结局,但是一支把“热爱”始终放在第一位的队伍,一支明知道这样论证不好赢,还为了内心的价值高地坚持拓展议题边界的队伍,总有一天会收到来自四面八方的鲜花与掌声。那之中最娇艳的鲜花,最响亮的掌声,一定来自于曾经的你自己。

   

  带队学长:杨洋(2018级学生,现就读于武汉大学)

  腹有千言,无从说起。从18年在青岛一中接触辩论开始算起,现在是我在辩圈摸爬滚打的第六个年头,此中艰辛,大多都是别人不理解为什么明明有所谓“正事”,还要投身于辩论这种看起来无意义的活动。

  但是每场比赛于我真正的意义是,在一次次备赛的时候看到辩题背后的争议话题,去思考哲学与思想的碰撞。人人都知道要“抓住主要矛盾”,辩论带我看到各样矛盾缘何而起:个人幸福与集体效益的冲突、浪漫追求与现实妥协的鸿沟。高中和大学阶段我们都在上课,可以还有一些重要的智识是我们在课堂学习不到的东西,它们其实就躺在某个报告的数据里、某天新闻联播滚动的字幕里,或者社会心照的沉默里。而辩手之所以可贵也正在于我们来了,我们会看见。

  这个冠军来之不易,我想和学弟学妹们分享的是,赢比赛从来不是最重要的事,能够学会质疑、批判和思辨才是最要的。借陈铭前辈的手签祝福大家,新的一年“辩运昌隆”!

   

  带队学长:温芮航(2017级学生,现就读于山东科技大学)

  恭喜青岛一中辩论队获得2024中学生品言杯辩论赛全国冠军!作为一路的见证者,我想说所有参赛队员和指导老师辛苦了!每天都要打一道新辩题,大家马不停蹄地写稿子、查资料、做攻防、打模辩,甚至来不及分享上一场胜利的喜悦,那段时间,大家的生活里只剩下睡觉和辩论,这次冠军是靠每个人的努力得到的,大家真的值得!

  回想有关一中辩论队的经历,无数人和事物不断涌现,学长姐、老师、学弟妹、校赛、市赛、省赛、家、教室、宿舍……有趣或古怪的辩题、一直到深夜的微信通话、打开的电脑、亮灯的办公室……有的遥远,有的很近,有的模糊,有的清晰,交织错乱。我想到高中时语文老师王颖老师说过的话:“现在的许多困难,等到以后你回头看的时候,你就觉得这些都不是问题。”再想起夺冠的那天晚上,大家没有发了疯似地庆祝,而是在微信通话里温暖地聊起了天,好像确实是轻舟已过万重山了。最后,在这届比赛里,看到学弟学妹这么厉害,真的非常惊喜和开心。祝青岛一中辩论队发展的越来越好,祝大家越来越棒!

   

  带队学姐:崔馨予(2017级学生,现就读于利物浦大学)

  有一条我发表在2021年市赛夺冠后的朋友圈,或许放到现在也可以大致描述我在青岛一中辩论队的故事和一些零散的心情:“从我们这届没有教室,没有指导,条件阻碍,差点想去操场上摆桌子打辩论,最后还是借了年级会议室的钥匙,在水房穿梭备赛,还多亏了学长姐的帮忙才能打成几场队内赛,到后来输掉市赛全队都眼眶红红,能够走到这里,每个人都克服了太多太多辩论本身以及辩论之外的阻力。现有的辩论环境和氛围的背后也同样是好多人付出了诸多努力的结果。我们真的走过了好长一段路。”

  一路见证着青一辩论队一步一步走向更大的舞台,能够在毕业后换一种身份,继续书写故事,我想我是十分幸运的。不同于其他的兴趣爱好,辩论是一个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心力的项目,每一套论述、每一段陈词背后都是无数地斟酌和研磨。固作为辩手,很多时候会突然找不到如此倾尽所有付出的意义——如同所有竞技项目一样,所有的胜利都是暂时,输是常态中的常态,痛苦是必然中的必然;而和其他竞技不同的是,辩论因为小众且功利视角下没有任何现实收益,除了局中人无人在意。于是在很多个挫败如潮水般吞噬身心的时刻,在很多个不被理解、甚至自己都觉得时间空空浪费的时刻,反复质问自己:为什么,为什么还留在这里?

  然而,每次回到青岛一中,这个问题的答案又再次清晰且具象的出现。让我分享一个这次比赛备赛期间的瞬间:临近最后决赛的半决赛,我跨着时差在凌晨跟学弟妹一起打模辩,模辩结束后我和温芮航学长脑子依旧转得停不下来,我们语音里反反复复琢磨框架和例子,直到凌晨四点人却越来越兴奋,直到一切内容都越来越清晰。还有很多听备赛为大家着急的时刻,很多听比赛时反复思索该给什么指导合适的时刻,很多希望能用例子和诠释让大家更好理解的时刻,很多评委点评时紧张地手心出汗的时刻。

  所以请允许我有些矫情地把这些时刻冠以一个了不起的词语——热爱。为大家心脏怦怦跳的时刻,我回到了七年前站在校赛上第一次打辩论的瞬间。我找到了意义,也就找到了上述问题的答案。我真诚地觉得,或许是每个青岛一中辩论队队员,都是太优秀、太努力的辩手,也是太好太好的人。很多时候,情绪与哲思达成微妙的平衡,个体经验和世界脉络在这里汇聚为一点,我们辩驳根深蒂固的惯性般隐形压迫,也重新辩证思考习以为常的现状背后的逻辑,我们不害怕在讨论中流着泪诉说隐秘的真实,因为或是理性的逻辑或是温暖的善意都会很快再次将我们拉回。

  在四年里,我见证了大家技术和思维的飞速地成长,一步一个脚印从市赛失利闯到了今天的全国冠军,而最难能可贵的是,不同于太多走“地板论”捷径的人,我们始终在坚持我们真正想表达的内容,试图思索辩题背后真正的思想困境,试图碰触整个巨大世界里更深刻的东西。赢很重要,不为了赢而舍弃掉我们认为可贵的事情同样重要,成为执着而真挚的辩手也很重要。于我而言,青岛一中辩论队是一种链接。像一根脐带,让我在毕业之后仍然能时常回到最初一切开始的地方;像绵密的网,带来人与人之间最绵长幸福最无法割舍的情感联结;像一扇门,从这里窥见的女性主义、道德哲学、社会学与心理学等等,让我义无反顾的坠入一个崭新的与众不同的世界。

  所以,究竟该如何给这段经历作结?是“辩论开始的地方,权威暂停”;是“若不是互相给底气,有些路撑不到这里”;是“世界要你考取功名,但真诚才是最大本领”;是“没人会问热爱要功利,路不会停在这里”。而或许,更好的选择是:故事还将继续书写……真诚地感谢在这里坚持的每一个人。

   

  指导老师:李琦

  在高中关键阶段如果学生能通过辩论建立人生价值观,提升自我的学识和哲学涵养,形成对于纷繁复杂社会议题的理性认识,就能成长为有能力获得自我幸福、不会迷失在社会冗杂声音中,造就有思辨精神和社会担当的现代公民。

  在我看来,如果一所学校声称自己有好的教育样态,就应该有辩论自由成长的沃土,我很幸运,青岛一中就是这样一所好学校;我也很感激,获得全国冠军的荣誉应该属于每一个人。也许很久之前,荣誉是帮助辩论队可以运行下去的救命稻草,是学校、老师、家长、队员支持辩论的重要原因;不久之后,荣誉是检证辩论队发展水平、努力方向、运行模式的一面镜子,人总要在世界的坐标中校准自我的位置,期待得到回应与评价;以至后来,荣誉是薛西弗斯的巨石,是堂吉诃德的风车,容易让人迷失、疑惑究竟身在自我建构意义的塞壬之海上,还是应该驶向入世的桃源,捧得快刀乱剑斩下的缤纷落英。

  功利主义的导向固然可以鞭策人汲汲营营戴上华丽的桂冠,但活在当下、体验此时此地此身的导向才能鼓舞人度过不可避免的虚无与失意。最后希望所有学子在高中阶段都能至少参加一次辩论活动,希望青岛一中辩论队可以继续书写篇章,祝福每一位队员小朋友都能勇敢追求自我理想,走向更远的未来。

   





【发布时间:2024-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