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页 /
  • 教学科研 /
  • 教学实践

打响“头阵”很重要

―――谈高考中语文考试应注意的问题

孙 治 中

万事开头难,高考首战是语文,语文考试的顺利与否直接影响着高考全局。怎样才能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到最佳状态,打好高考首仗呢?笔者根据自己以往送考的体会,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应该引起考生的注意:

一、 接到试卷紧张很正常

高考是每一位考生人生经历中最重要的一场考试,初入考场考生很容易感到紧张,尤其是刚拿到卷子的前几分钟,心脏可能会“咚咚”直跳,甚至脑子一片空白,这都是考场最容易遇到的问题。此时考生不要慌乱,在开始答卷的时候,很可能会摸不着边际。因此考生在发下试卷后,首先要在密封线上方按照要求工整地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等信息,并适当地作“深呼吸”,以此来度过最初的“紧张期”。在答卷铃声前的几分钟时间里,考生切莫急于答题,而先要浏览整套试题的页数、题数,以免答题过程中漏题漏页,同时对整套试卷的命题大致范围和题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这样5分钟后答题的时候,考生曾经学过的、复习过的有关信息就会慢慢在脑海中浮现出来,此时,大脑也就逐渐开始进入高考“角色”。

二、答题时间要合理分配

高考不仅是对知识熟练程度的检验,也是对一名考生能否统筹合理安排时间的一个考验。以往不少考生在考试结束后,总要后悔不迭地说,如果有时间后面的题还能做出来,这就是时间安排不合理。语文试卷与其他学科不一样,只要有时间,不管前面的题还是后面的题都能或多或少得分。尤其最后的作文题,如果时间不够写成半截子文章,那就会造成非常惨重的失分。因此语文试卷的答卷时间安排尤为重要。Ⅰ卷的14个题目,基本要在28分钟内完成,作文至少需要60分钟,一般情况下应从前面题目中省出15分钟加到作文的时间上。

三、现代文阅读,难点亦重点

高考语文试卷里能拉开考生分数的,是最能体现答题技巧的是是“大阅读”理解的主观表述题。要做好这一类阅读题,在答题技巧上最重要的是首先要做到看分下“菜碟”,就是须根据题目所占的分数来决定答题的量。比如一个6分的问题,得分点至少有2个,一般情况下是3个。这就需要考生从文章中寻找并归纳出3个得分条目,而且每个得分点都要分别列出,而不能三点混在一起。在古文翻译中,考生要尽量做到直译,每一个实词、虚词都要准确翻译,如果遇到不会翻译的词语,为了不出现翻译错误,不要凭“想当然”地去翻译,可以将这个词语保留在译文中,杜绝望文生义而出现莫须有的失误,只要不影响整个句子的通顺就行。

另外,高考现代文阅读是一个常考常新的考点。但万变不离其宗,它始终紧扣对学生筛选、抽象、概括、整合信息能力的全方位考查的要求。它是高考语文中的重头戏,决定着高考语文的成功与否。那么,怎样才能科学、准确、高效地解答这类试题呢?下面就以近年的高考试题为例对此作一次较详尽的探讨。

  1、审析题干,坐标定位

  高考现代文主观阅读试题的题干设置,限定了考生答题的内容,指示着思维的方向。我们在解答现代文阅读试题时就要仔细地审析题干,弄清题目要求,然后以要求为坐标来定位,根据上下文的意脉,寻找答题的信息,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解答试题。例如,解答2002年高考第19题,“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么会‘万分地兴奋和感激?’”要准确地解答这道题就必须仔细地审析题干要求,并以其为坐标定位。俞伯牙与钟子期成为知音的内容叙述在文章的第二段,文中就有“春秋时期的俞伯牙,他在停泊的小舟中专心致志地鼓琴,樵夫钟子期竟会听得出神入化。”钟子期对俞伯牙“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的琴声”,“感应得如此丝毫不差,竟犹如从自己心弦上盘旋着飞翔出来的”,“如此神奇地领悟和熟稔伯牙弹奏出来的袅袅情思,真像是变成了他的化身一般,这怎么能不让伯牙分地兴奋和感激?”等句子。通过以上的分析,这道题的答案就水到渠成地凸现在我们的眼前。

  2、整体阅读,搜索提取

  高考现代文主观阅读试题,不单单考查对段落和某些主旨句、关键句、关键词的理解阐释,还要考查对整个全文内容的总体把握。包举万象,驾驭全局,这是一种更高的思维要求,也是阅读能力的一种最高境界,也是高考命题的必然选择之一。例如,2002年高考第20题,“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根据文意,分两点对此概括说明”。要正确解答这道题,就必须整体阅读全文,根据命题要求,在全文中去搜索提取信息。

  3、理清文脉,举纲张目

  高考现代文阅读主观试题,在强调整体阅读的同时,必须紧紧把握文章的主旨,抓住文章的线索、理清文章脉络。只有把握了文章主旨,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才能举纲张目。

  4、优化整合,准确答题

  高考现代文主观阅读试题的答题,必须扣紧文本,优化整合,方能准确高效。为达此目的,特提出如下几种方法以供考生参考。

  ①.中心主旨句移用法

  高考现代文阅读主观试题的答题,难度大,要求高,往往事倍功半,或者废力不讨好,是高考语文中最为棘手的问题。如果我们运用中心主旨句移用就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例如,解答2002年高考第21题就可以移用原文中的中心句来回答:知音越多越好,俞伯牙应在失去钟子期之后去寻找更多的新知音;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不应轻易放弃,艺术的追求必须不懈地坚持下去。再如,2002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第11题,“对于‘作者既有自己的独特的感悟,又在传统文化中找到了渊源,试分别用一句话加以说明”。

  作者的独特感悟____传统文化的渊源:____

  要准确回答这道题,用原文中的语句可谓天衣无缝。说明作者的独特感悟就直接移用原文第二段中“湿了的大自然的景色却格外地有韵味”来回答;说明传统文化的渊源仍可直接移用原文第二段中“中国画家爱画风雨归舟,爱画‘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境”来回答。

  ②.关键语句、中心词组合法

  高考现代文阅读能力的考查,既要求能够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还要求能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归纳、概括能力是一种较高的能力。要答好这类高考题,如果运用关键语句、中心词组合法,就可以恢恢乎游刃有余地也,而再也不会茶壶煮饺子,有货倒不出了。例如,回答2002年北京高考试题第22题第2小题,也同样可以运用原文第九、十段中的关键句、关键词组合,答案可为:(1)当你生命将尽,行将回归大地的时候,你应该感到安宁。(2)一片树叶的诞生和消亡,正标志着生命在四季里的不停转化。

  ③.综合分析,条分缕述法

  高考考试说明要求,高考现代文阅读不但要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更要考查其综合能力。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考查表述能力。因此,我们在回答高考主观试题的时候,就要在综合分析之后,条分缕析地表述出来。例如,2002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第22题就可以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条分缕析地表述出来。本题答案可为:①从今年仲夏开始去年初冬____今年春天____初夏暑天____秋季____明年春天。(1)应对个体生命的自然消亡持安宁的态度。(2)生命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过程。

五、高考作文,一块大“蛋糕”

1.要重视审题能力的培养。话题作文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作文形式,它一般不给考生设置审题障碍,只要是符合话题的材料,都可以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入文。

但由于话题作文给了学生较大的选择自由,于是有人认为话题作文想写什么便写什么,愿意怎么写就可以怎么写,这是不对的。要写好话题作文,首先明确话题作文命题的内涵,其次要善于从不同角度观察话题作文所供材料,准确审题,准确立意。

明确话题作文的内涵,关键是要明确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的区别。从形式上看,话题作文应属广义材料作文中的一类。

从材料在整个命题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看,话题作文中的材料只是提出话题的背景,材料作文的材料则是特定观点的载体。

2.从写作的角度来看,话题作文关键是必须围绕话题,材料作文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其次话题作文审题是否准确到位;是文章成败的关键。话题作文不设置审题障碍,不等于不需要审题。无论采用什么方式命出的作文题,都需要明确写作范围,话题作文也不例外。首先看内容是否切合题意,是否符合话题要求,根据这个判定属于哪个等级。

3.要形成自己作文的亮点。这里的亮点指的是作文中要有与众不同的地方,有自己的特点。同时,要重视自己平日的阅读积累。要培养自己灵活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对知识的迁移、对材料的化用能力。能将平时写的相类似的作文依据题目要求,变换叙述角度,从而轻松应对。再就是要逐渐形成善于化用自己所掌握的材料的能力,学会多角度运用同一材料的方法和技巧。

4.要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尽量使自己的文面清楚整洁。高考的阅卷,主观色彩最浓的,恐怕就是作文了。文面的干净与否,将直接影响判卷老师的第一印象。试想,一个考生的作文写得再好,如果文面十分脏乱,书写质量太差,你也很难得到高分。这是历年高考中经常出现的令人痛惜的事情。

(本文刊载于《青岛晚报》2004年6月5日第2版“高考特别报道”专栏)





【发布时间:2019-10-08】